近年來,山東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產業體系、提升創新能力,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和前沿生物技術為主的生物經濟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規模增長迅速,技術成果不斷涌現,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濟南、青島、淄博、德州等市生物領域龍頭企業,收集各市生物經濟領域相關資料,對山東省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和前沿生物技術四個重點領域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摸底,分析了山東省生物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山東省生物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物醫藥產業保持全國領先
山東省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發展生物經濟的重要抓手,通過積極建立創新研發平臺,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技術支撐,精準制定實施各類支持政策,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生物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從產業規模看,2022年,山東省生物醫藥規上企業實現營收超3000億元,利潤總額超500億元,產業規模約占全國十分之一。其中,12家醫藥企業入圍2022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數量居全國前列。從研發能力看山東省擁有21個國家醫藥創新平臺,5家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61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以及4個首批國家藥監局重點實驗室,科技支撐能力強勁。研發出中國首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微球制劑—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中國首個I類新藥“替戈拉生片”,填補了山東省凍干人用狂犬疫苗領域空白。從區域分布看,以濟南和青島為核心,初步形成了“全域布局、多點開花”的產業發展格局。比如,濟南市生物醫藥企業已達5913家,產業規模突破2039億元,20余個原料藥及透明質酸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22個制劑出口國際市場且國際市場占有率第一。青島生物醫藥企業已達3600余家,擁有海爾生物、蔚藍生物、海泰新光、海利爾、華仁藥業、百洋醫藥等多家醫藥生物領域的上市公司,威高醫療、藍谷藥業、瑞利生物等一批總投資超過400億重點項目正在推進建設。威海市在醫療器械領域眾多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名列前茅,臨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區。
(二)生物農業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山東省在種質資源保護和生物育種領域取得顯著進展,2022年建立了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系統,包括4個中期庫、8個短期庫、5個試管苗庫、30處種質資源圃以及5個原生境保護區(點),收集、引進并保存了8萬余份不同類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涵蓋了21科、67屬和96種植物,在生物種質資源多樣性維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省在育種領域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作物育種領域,山東省擁有758家種子持證企業,年銷售額約100億元,位居全國首位。在畜禽核心育種場和擴繁領域,擁有18家國家級基地和13家省級基地,與735家畜禽種業企業共同合作,年產值近500億元;在水產種業領域,擁有110家水產種業企業,其中國家級17家;規模育苗場1100余家,育苗水體達到350萬立方米,年育苗數量高達1.5萬億單位,占全國的23%,領先優勢更加明顯。
(三)生物制造產業特色優勢突出
山東省在生物制造產業方面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透明質酸研發、生產技術、規模和市場份額全球領先,產品市場份額占全球40%;功能性糖醇國內市場占有率70%,國際市場35%,低聚木糖和木糖醇生產能力全球第一;玉米和大豆深加工領域技術水平領先全國,谷氨酸產能占全國近50%;檸檬酸生產規模全國第二,出口量居全國首位。德州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大豆高蛋白加工基地和亞洲最大的低溫豆粕生產基地。日照市建成國內首臺大型燃煤機組耦合生物質發電示范項目,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萬噸、煙塵排放約19噸。棗莊市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年可處理農林廢棄物約30萬噸,節約標準煤約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萬噸。
(四)前沿生物技術加速布局
腦科學加速布局,發布《醫養健康產業2022年行動計劃》《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山東腦科學產學研用聯合體和數據健康管理平臺建設,建立山東腦科學產學研用一體化中心,引入國際腦科學院士資源,力爭打造全國腦科學產業發展與類腦研究“第三極”。基因編輯技術快速發展,研發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將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應用于生物育種領域;建成了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測序儀和自動化樣本庫等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生命科技核心工具領域的自主研發突破。AI藥物研發潛能初現,濟南市新藥研發綜合服務基地暨濟南人工智能與藥物自動化實驗室項目正式落地,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宋弢教授參與編著的《智能藥物研發—新藥研發中的人工智能》成為國內首部人工智能藥物研發書籍。
二、山東省生物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
憑借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投入,山東省生物經濟重點產業規模增長迅速,技術成果和新業態等不斷涌現,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但同時也要看到,生物經濟多元性、融合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決定了需要更長期的政策支持、更多元的資源投入和更廣泛的人才支撐,山東在支撐生物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市場機制、創新機制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短板和不足。
(一)體制機制有待健全
山東生物經濟的監管體制、決策機制和政策體系亟待改進,特別是在涉及倫理和安全問題的前沿技術領域,如基因編輯、干細胞治療和克隆等,亟需建立專家評估和決策機制,以有序規范推進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比如,在轉基因微生物應用方面仍存在較多的政策法規限制。另外,高昂的生物技術藥物研發生產投入與傳統有限扶持政策之間的矛盾也需要研究解決。為此,應考慮優化相關政策法規以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同時,及時建立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協商解決機制,確保涉及倫理和安全問題的技術得到適當監管和管理。
(二)同質化競爭嚴重
山東省生物產品市場同質化競爭已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問題,如赤蘚糖醇、口罩、一次性醫用針管、普通種子等生物產品市場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吸引了眾多企業參與競爭,市場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許多企業被迫降低產品價格,嚴重影響產業良性發展,且這一現象廣泛存在于生物經濟的各個領域。要避免不良競爭行為,必須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監管,鼓勵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不斷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共同維護生物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創新發展。
(三)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山東省多數生物領域企業研發能力有限,尤其在核心研發能力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創新仍然處于跟跑階段。比如,以生物醫藥研發為例,省內醫藥企業創新研發投入與國外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相比差距巨大,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高端醫療器械等技術水平也存在明顯短板。在生物農業領域,雖然每年都有各類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審定,但主要仍側重于傳統育種,需要進一步提高前沿育種技術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時,支撐科研創新的高水平生物人才短缺,大部分企業面臨招聘和留住高素質人才難的挑戰。
(四)成果轉化效率低
山東省在生物經濟領域還需要深入關注和解決研發成果的有效轉化問題。目前,一些研發機構尚未建立長期穩定的本地企業合作關系,本地企業受限于企業實力和產業化風險,對研發成果的吸收轉化能力嚴重不足,導致研發成果更多地在外地實現產業化。同時,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經銷企業”模式,對研發和中試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長期戰略投資意識和能力。因此,需要積極推動研發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確保研發成果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最終實現產業化轉化的目標,促進生物經濟領域的可持續增長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