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北省十堰市金崗村為研究對象,探索以“生態農林發展、康養旅游互融、政企民共興”的發展模式,堅決走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努力將其建設為城郊農家休閑園,打造生活居住與文藝康養之所。研究結果對鄉村振興發展具有一定理論與實踐的參考價值。
鄖陽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中北部。鄖陽區林面積254750.51km2,森林覆蓋率66.5%,林木蓄積量808.61萬m3。在《鄖陽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5)》中指出落實城鄉空間結構——“一江兩湖四區六鎮”,將鄖陽打造成為“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秦巴山片區現代農業科技引領區”。爭取到2035年,鄖陽區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實現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打造美麗農村、全面建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區。最終目標建設成為漢江旅游帶、康養產業帶、高發展示范帶,著力打造漢江生態畫廊與城郊游憩帶。

一、十堰市金崗村現狀分析
選取湖北省十堰鄖陽區城關鎮金崗村進行設計規劃,希望能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改善生態環境污染,建成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金崗村位于漢江生態休憩帶中心段,城關鎮以西10km,漢江北岸,與柳陂鎮隔江相望,規劃區域面積約3km2。同時位于規劃漢江生態休憩帶中心段。全村臨水,擁有約5km水岸線,村內有301省道穿境而過。
1.1自然情況
1.1.1山體格局。金崗村地勢呈現北高南低,漢江岸線平坦;南城北山,金崗村北部多為山體;村落多集中于地勢較低的地段。
1.1.2湖泊及水體分布。水資源較豐富,江邊岸線較長;沿漢江約5km水岸線,水資源環境較好,且現狀有江灘景觀。
1.1.3林地、農田分布。林地園地資源缺少,林地面積20hm2,為退耕還林區,園地面積6.66hm2;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耕地面積共43.3hm2;主要種植小麥、玉米,667m2平均年產值400元,經營方式為個體經營,主要收入占家庭收入的15%。
1.2社會經濟情況
1.2.1基礎情況。全村248戶987人,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9%,現有貧困戶27戶、貧困人口89人。
2.2.2居民分布。大部分居民沿漢江分布,其中有1處移民安置點,安置戶數為30戶。
1.2.3經濟條件。個人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村內近幾年外出務工384人;金崗村處于子胥湖開發范圍內,經村“兩委”研究,將以二組土地流轉為契機,鼓勵村民發展小雜果采摘、鄉村休閑游、農家樂等發展門路,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
1.3綜合分析
金崗村堅持走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和培育高標準經濟林,選擇早熟、豐產、優質的品種和類型;合理利用現有33.3hm2荒廢山地,同時與20hm2退耕還林區連接,形成高標準經濟林基地。通過建立農副產品加工平臺,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加工,構建農產品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并提供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農副產品。打造多元化的旅游服務體系,改善現有濱水資源,發展以“水驛、水果、體驗、文化、康養”為核心的新型產業業態,打造生活居住與文藝康養之所,成為金崗村休閑旅游品牌。
二、十堰市金崗村規劃策略
2.1總體策略
湖北省十堰鄖陽區城關鎮結合上位規劃,重點打造漢江及內灣濱水一帶區域,銜接“漢江生態走廊”,沿漢江打造濱水休閑景觀,發展村落與濱江景觀聯動開發,發展農林經濟產業區、物流商貿生活區、康養旅游休閑區三片區。
2.1.1規劃銜接,城鄉統籌。落實上位規劃,以區域城鄉統籌發展為背景,形成銜接性強、前瞻性好的規劃結構。
2.1.2設施先行,用地更新。近期策略——優化推動配套設施建設與存量用地更新,以提升人居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1.3創新治理,持續收益。從產業發展與村莊服務兩大方面建立村民持續收益機制,創新引領鄉村現代化發展。
2.2金崗村規劃策略
金崗村從發揮優勢、展現特色的角度出發,針對金崗村現有條件,提出有針對性的三點發展策略。
2.2.1一路一水,城景交融。一路,即301國道串聯鄉鎮,鏈接各村組路,提升沿線環境。一水,即充分利用現狀濱江景觀,提升鄉鎮品質環境,促進農民向居民快速轉變。
2.2.2農旅共建,特色塑造。提升道路、建筑及整體外環境質量,促進農民向居民快速轉變,有效利用民居發展旅游,建設美麗鄉村;種植經濟林,退耕還林,打造特色產業。
2.2.3文藝休閑,濱水農家。村內有突出音樂、美術、歌謠等文藝文化,利用樊梨花的美麗傳說等,在本村打造戲臺,唱響劇目舞臺,弘揚其英雄事跡,增添文化活動,留住過往游客;利用現狀濱江景觀,構造水驛民宿,打造農旅住宿品牌,優化現狀景觀,在濱水區規劃一條連續的游步道,打響濱水人家的康養旅游品牌,規劃打造水驛民宿,吸引游客。
三、十堰市金崗村生態環境的構建
3.1總體原則
鄖陽區生態環境從人居環境、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四大方向進行構建,并實行八項舉措:報安全、治洪澇、修道路、保用水、治污水、整環境、建公設、建農設;金崗村則采用三項原則來創造環境和諧的美麗家園。
3.1.1民生優先原則。把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放在第一位置,以確定公共投入的優先順序;聚焦移民發展的核心困境和薄弱環節,以村民的根本需求為著眼點,重點解決村民最為期盼、直接受益的問題。
3.1.2產業協調原則。與產業結構及產業格局相協調,以全域旅游為背景,產村一體,結合生態農業、現代加工、鄉村旅游發展布局,確定各村美麗家園建設方向。3.1.3居住便利原則。在村內滿足村一級的移民基本服務需求,同時充分利用城鄉共享,在區域內滿足片區層級的綜合服務需求,構建均衡網絡服務體系,使各村達到生活便利的現代居住標準。
3.2濱水江灘生境營造
3.2.1生態水泡的設置。金崗村沿漢江約有5km水岸線,在江邊灘地設置大小不一的濕地生態水泡,可起到金屬沉淀、營養物與病菌去除、有毒化合物降解、生物氧氣需求(BOD),發揮生物過濾器的作用。生態水泡依據現狀設置不同的植物群落,保護水岸線,改善水質,為生物棲息提供場所,并營造出豐富的沿江景觀;提升整體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構建綠色生態凈化體系;實現雨洪調蓄、收集,凈化雨水,成為天然的雨水收集器,并滲補給地下水,以及作為生態用水。
江灘邊坡采用天然石塊嵌入護岸形式,采用自然石塊堆砌護岸,石頭間扦插插穗,形成兼具防護雨洪功能、生態景觀功能的美觀渠道。部分緩坡補種草坡及灌木,水面部分配置挺水、浮水植物,形成上中下3個層次,構建豐富的沿江水岸線。
3.2.2水生植物的設置。水生植物具有污水凈化的作用,通過植物的過濾、吸附等作用,凈化沿江濱水水岸,基地清淤、去除過剩營養物質。水生植物可將大分子的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最終由植物自體進行吸收、凈化,具有此類功能的主要水生植物有菖蒲、銅錢草、傘草、蘆葦、水蔥、鳶尾等。例如,挺水植物中銅錢草、菖蒲、傘草對去除水體中的氨氮有很好的效果,漂浮植物中鳳眼蓮、水浮蓮對去除水中的COD和氨氮也有很好的效果。在植物設置時可進行一定的匹配,以形成穩定、健康的植物群落結構。
濱水江灘水岸線生境的營造,不僅可以防洪護堤,豐富環境景觀,還可以成為動物棲息地、遷徙長廊、污染物緩沖帶、回收養分、補充水供給。在保護與修復水岸線時,通過濕地保護來改進滯洪帶,預防漢江流域污染和減少生活污水排放;通過扁平形的邊坡,設置石塊、植物等來穩固水岸;通過增加生態水泡和淺灘,用圓木攔沙堤、低流動性的突堤和巖石來保護魚類棲息地;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清移侵襲物種來重建水岸線。通過這些方式來營造金崗村5km水岸線的江灘生境。
3.3公共環境整治
3.3.1置污水管道。污水量10t以上可采用地埋式微動力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的模式。全村給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兩側,車行道下給水管最小覆土深度為0.7m,與雨水管交叉時,位于雨水管之下。
3.3.2垃圾收集站。村域內集中式垃圾收集點建議采用矩形立方體結構的垃圾收集房,結合環境實際需求,可選用仿木質外觀或青磚白墻外觀。設置1處小型垃圾收集站,引導村民垃圾分類投放,提高資源再利用,養成愛護環境、勤儉節約、物盡其用的文明生活習慣。
3.3.3垃圾箱。材質可選為塑料或木質垃圾桶,塑料垃圾桶易于清潔;木質垃圾桶質感好,容易與環境協調。每15戶設置一個垃圾箱。垃圾箱應美觀、耐用、防雨、阻燃,設于道路兩側或路口。
3.3.4公共廁所。風格為白墻黛瓦,外立面增設徽派風格山墻或木質貼面。按照村莊建設標準布置沖水式公共廁所若干處,每座廁所15m2左右,供村民及游覽人員使用。同時安排人員維護公共衛生,滿足衛生要求。
5 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金崗村作為十堰市鄖陽區水利湖泊局編制移民村后續幫扶對象之一,從環境策略、經濟策略、旅游策略進行規劃,將該村建設為城郊農家休閑園,打造生活居住與文藝康養之所,完善城鄉統一規劃,預計在2035年打造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示范村。(作者:余瑛,汪文俊,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