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布局與規劃要在土地權屬明晰的前提下進行,采用“自下而上”為主,“自上而下”為輔的方式,村民參與下實現安樂村產業布局與規劃,將村域范圍劃分筇竹、花椒、生態農業種植區、大棚蔬菜4個產業區,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和統籌發展,其結果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為實現產業興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土地基礎。
二、大關縣安樂村實例研究
2.1 研究區概況
安樂村地處烏蒙山區深處,隸屬于大關縣天星鎮,位于洛澤河畔,距離天星鎮政府1km,距縣城36km,距黃連河瀑布風景區約50km,距G85銀昆高速和國道213線公路10km,內昆鐵路臨街而過,設大關火車站,交通便利;國土面積25km2,土壤為土夾石,堿性,境內最高海拔2560m,最低海拔650m,平均海拔1299m,屬溫帶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mm,是典型的立體氣候。全村共有32個村民小組,1259戶6105人,有勞動力4033人,主要種植有玉米、稻谷、洋芋、烤煙、紅苕、花生等作物,并栽種花椒、枇杷、核桃、梨等。安樂村收入來源有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飲業、服務業、外出務工和其他轉移性收入等,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收入;由于耕地少,土質差,坡度大,水利設施差,全村有約90%的勞動力外輸,屬典型的空心村。村里建有一個花椒初級加工廠,可存儲鮮花椒、烘干花椒和制作花椒粉、花椒油等初級農產品,安樂村及周邊村子的花椒除農戶自用外,都銷往該加工廠。2020年全村脫貧。目前大關縣正全力推進筇竹物色主導產業。
2.2 研究方法與路線
(1)利用遙感影像,進行實地踏勘,結合林業調查數據和土地三調數據制作安樂村土地利用現狀圖。
(2)通過與村委會干部,村民代表等進行訪談,了解產業現狀發展狀況、發展趨勢和發展意愿,收集村民的需求,主要收入來源、農作物種植情況。
(3)根據村域的特點、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進行分析,確定安樂村產業發展項目,并在已有資料基礎上繪制初步產業規劃圖。
(4)產業規劃最后確定,將初步產業規劃圖公示,并聽取村民意見,對規劃進行調整,更新規劃結果。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2.3 產業布局與規劃的過程
2.3.1現狀分析
通過實地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目前安樂村土地總面積為2619.9121hm2,人均土地0.4291hm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7年8月發布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安樂村現有土地利用類型共11類,分別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工礦倉儲用地等,人均土地面積0.43hm2。各類土地類型面積及所占比例見表1。
民賴以生存的耕地僅占20.82%,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分別為1.34%和1.49%。安樂村各類土地利用分布交叉,土地利用率低,耕地呈零星分布,耕地面積少,共538.33hm2,大部分耕地依山耕作,因此以旱地為主,占耕地面積的97.42%,共計524.44hm2,進入冬季后由于受旱季影響幾乎都閑置。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撥較高或坡度較大的區域,面積大。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小,全村大部分耕地缺水,也是造成冬季耕地閑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較高海拔目前還未通公路,脫貧攻堅區間,居住在附近的村民統一搬遷至昭通市靖安易地搬遷安置點和鎮內易地搬遷安置點,現無村民居住和耕種。建設用地無規劃,監管不到位,建成的房屋高矮和大小不一等現狀突出,且分散。土地利用現狀如圖2所示。
安樂村收入來源主要有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飲業、服務業、外出務工和其他等。各類收入占總收入比例見圖3。其中安樂村主要收入來源為務工收入,其次是農業收入,林地面積最大但收益極低。
2.3.2發展定位
安樂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空心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主要任務就是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通過與村民代表、村干部、駐村隊員等座談,分析安樂村條件基礎,結合優勢特色,建設以筇竹、茶園、花椒、大棚蔬菜等作為主要產業的土地規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促進產業興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即:依托大關縣“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加強生態大關建設的要求,建設三條竹產業走廊,大力發展筇竹產業;在已有的茶園基礎上發展生態農業(茶葉炒制、水果采摘);依托花椒加工廠,擴大花椒種植,發展花椒特色產業;根據地理優勢發展大棚蔬菜基地,最后形成“筇竹+花椒+茶園+大棚蔬菜”為重點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2.3.3產業規劃布局
根據土地利用片劃分的原則和各產業的具體布局,將安樂村劃分為4個產業區,其他土地利用續保留現狀,如圖4、圖5所示。

圖4 安樂村產業區分布

圖5 安樂村產業布局與規劃
2.3.3.1筇竹產業區
大關縣“一縣一業”—筇竹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規模,已建成竹筍、竹材家俱加工廠,因此,大關縣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大力發展筇竹,加強生態大關建設,共建設三條竹產業走廊,其中第三條竹產業走廊為玉碗鎮石灰村、出水村、火地村至天星鎮營盤村一帶,而安樂村正處于這一條適合筇生種植的區域。安樂村將建成200hm2即3000畝的筇竹產業區,主要范圍為村域內大火地、云丹坪、大水排等村民小組及村集體林地。
筇竹產業發展區分2個筇竹產業分區:①筇竹純林分區:即利用退耕還林政策發展的筇竹產業。2019年按照昭通市的發展需求,安樂村位于大火地、云丹坪、大水排等海拔高路不通的村民實行易地搬遷,搬遷后的“三地”(宅基地、承包地、自留地)則統一歸入村集體,村集體按照大關縣的規劃結合退耕還林的方式完成筇竹種植;②筇竹+黃柏產業分區:即配合大關縣“十四五”規劃,將海拔高產值低且緊鄰搬遷“三地”的林地逐步改種筇竹,并在林下間作中藥材黃柏等中藥村,更高效地利用林地,增加群眾收入渠道。
2.3.3.2花椒特色產業區
花椒特色產業區以大營、新田、螞蝗田、堰塘、磚房等村民小組海拔1200m的村級道路為界,在道路以下至安樂村最低海拔600m區域的大營、新田、爛包灣、河壩、韓家店子、葫蘆口、躲馬田、燒炭坪等村民小組,合計面積約800hm2?;ń窞槭|香科花椒屬植物,喜溫、喜光、耐旱、較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萌蘗性強,對水分要求不高,適宜的土地pH值在6.5~8的范圍,其中pH值為7.0~7.5是花椒生長結果最適酸堿度范圍,安樂村剛好滿足花椒的生長條件。一直以來村子都有種植花椒的傳統,在脫貧攻堅期間,在幫扶單位的幫助、支持和推進下,把花椒作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進行打造。
花椒特色產業區分為兩個分區:①花椒+農作物間作分區:主要為農戶自發在農地上種植花椒,并套種豆類等其他農作物;②花椒基地分區:通過花椒種植大戶流轉荒地及荒坡,不斷擴大花椒種植面積。種植大戶主要通過承包租賃的方式轉讓了燒炭坪、田家灣等村民小組共計33.33hm2荒山種植花椒,進行集約管理和經營。安樂村現有的花椒加工廠,對安樂村及周邊村子所產花椒進行深加工,不斷提高花椒的經濟效益。同時,花椒采摘管理相對容易,種植大戶的花椒基地每年需在大量的勞動力,能促進留守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實現群眾企業雙贏。
2.3.3.3生態農業體驗區
生態農業體驗區以茶園、果園為主,將茶園、果園利用道路連結起來。
①體驗式茶園分區:安樂村現有茶園38.9hm2,結合當地實際,繼續保留大火地、火草坪、黃營、趙家營等村民小組后山茶園,加強茶園管理,將茶園打造為集茶葉“采摘—制作”為一體的現狀農業種植區體驗式茶園分區。②水果采摘體驗分區:在發展茶園的過程中同時規劃道路并硬化,將水果采摘區(枇杷、梨、櫻桃等)連通,為周邊群眾提供一站式體驗活動,在田壩、地瓜坪、蓮花寺、中營、下鴉雀溝、唐家灣、獅子堡村民小組等沿路打造出水果采摘體驗分區,即在道路兩側的荒地或旱地種植適宜的水果,如枇杷、柑桔、桃子、李子等,既可以作為行道樹兼具固土防風的作用,還可以為中小學生科普教學提供場地,最終形成生態農業體驗區。
2.3.3.4大棚蔬菜種植區
大棚蔬菜種植區主要分布在田家灣村民小組,主要為天星鎮提供蔬菜供應。尤其是冬季,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對蔬菜的需求增大,大棚蔬菜種植區基于此發展壯大,以滿足天星鎮本地群眾對蔬菜的日常需求。
三、產業布局與規劃相關問題討論
3.1土地權屬問題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土地權屬明晰,可推進土地資源流轉,通過承包經營權等適度流轉,改變小規模分散的經營模式,優化重組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力推進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服務的共享經濟模式,通過培養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生產服務體系,打造產業發展新格局。
3.2 規劃目標與定位的確定
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是產業規劃和布局的重要手段,是現行土地利用規劃的延伸,也是土地利用規劃的進一步完善,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深度與廣度。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產業規劃和布局的主要目的,隨著城鄉發展逐漸增大的差距導致人地關系緊張、農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村級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編制,通過對村域產業進行合理布局,制定相應的產業管理和配套措施,是對現行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有益補充。
村級產業布局與規劃應符合村域發展需求,因此,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目標要明確、具體。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是在上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上,根據村域所在的資源稟賦,明確村莊的發展定位,結合上級規劃確定村級產業規劃與布局,確定各類產業分布,滿足村域生態、生活和生產需要。
3.3產業模式選擇
村級產業布局與規劃是村級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其中一項,村級土地利用規劃還包括建設用地規劃、交通規劃等。這些規劃要真正落地,除了規劃本身具有可實施性,規劃應以“自下而上”為主,“自上而下”為輔,通過對村域的實地踏勘,掌握實際經濟發展需求和農民發展意愿,并根據上級規劃藍圖,確定村域產業定位,進行產業合理布局安排,同時,滿足上級規劃對產業規劃指標,提升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上下結合”的模式更是規劃民主性的有力表征,從資料收集到規劃結果公示,這個過程集合了相關專家、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見和建議。
3.4 村民主體性
村級產業布局與規劃直接利益群體為村民,因此,在訪談過程中認真聽取了村民的需求和發展意愿,掌握了村域實際產業情況和發展方向,從而確定了村級產業的定位和產業的類型;在進行產業模式和分布的討論中,鼓勵村民積極參與規劃,并在后期的產業建設中積極投入。整個產業的布局和規劃都是在村民的參與下進行的,體現了村民的主體意識,也是產業規劃能順利實施的強有力保障。
3.5 與其他規劃的關系
村級產業規劃僅從產業的角度出發對村級土地利用規劃進行編制,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雖與產業相配套的如道路、水利設施等規劃則在產業規劃以外,但對產業的發展又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產業規劃時,道路規劃、水利設施規劃等與之配套的其他規劃也應包括在產來規劃與布局中,實現多規融合將有利于產業的真正實施。圍繞產業規劃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完成道路和灌溉設施規劃,同時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進來,有利于改善村域內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
四、結論
產業布局與規劃注重區域特征,兼顧一般性問題,從地形、資源稟賦、習俗等角度綜合村莊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安樂村產業布局與規劃在規劃上特色明顯,定位準確,通過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最終確定了村域產業的布局及規劃,具有很強的可實施性。進行產業布局與規劃實際是對村域土地利用的調整,是對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微觀層面的一種探索,有利于節約集約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發展壯大產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從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規劃保障。(作者:晏青華,劉平,文仕軍,謝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