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環評中的空間管控方案從宏觀層面決定了園區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為產業布局和企業選址提供指導,促進園區內、外的協調,為園區管理部門提供建議,實現園區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目前規劃環評的空間管控方案與園區高水平管理需求還存在差距,規劃環評編制單位需要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產業園區的實際出發,制定合理可行的空間管控方案,使規劃環評能夠起到推動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園區與環境協調和諧的作用。
一、研究配套的計算方法
筆者認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產業控制帶的計算方法”(下稱“計算方法”)的研究,并早日發布實時,為規劃環評的空間管控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技術依據。對于“計算方法”,本文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建議參考排污許可證的成功經驗,按行業的產排污特點進行區分,制定不同行業的產業控制帶計算方法。規劃環評編制過程中,編制單位可根據目標敏感地塊周邊的規劃和周邊現狀企業,選擇不同的產業控制帶計算方法,體現出不同園區、不同產業區塊的特點。
第二,建議產業控制帶的具體范圍可在計算結果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浮動空間,給予規劃環評一定的自主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此,產業控制帶的設置能夠更有彈性、更加精細,對園區的產業集聚也更為有利,做到“結合園區實際”。
二、制定敏感目標保護方案
建議研究針對零散的農村居民點的產業控制帶設置標準,滿足條件的超小規模居民點可不設置產業控制帶,減少園區建設用地開發的限制。而對于已有明確搬遷計劃的敏感目標,在搬遷計劃落實前應嚴格落實產業控制帶的設置,以此倒逼搬遷計劃按期落實,落實搬遷后產業控制帶自動取消。園區內為企業配套的宿舍區和租賃保障房無論用地性質如何,皆可不設置產業控制帶。園區內新設敏感目標則不應自動設置產業控制帶,以此倒逼敏感項目的選址更謹慎、更合理,避免因為在園區內不合理地引入敏感目標而造成廠群矛盾。

三、空間管控方案應與園區實際情況相結合
上海市的產業園區普遍都有數年至數十年的開發過程,各個園區的開發程度各不相同,污染排放強度和污染源分布也有所差異,不同的條件和開發現狀也使得每個園區內大氣污染物的濃度分布呈現出各自的特點。若忽略了園區內污染物分布的實際情況,不但難以發揮規劃環評源頭防控作用,還會錯估園區開發的環境影響。因此,空間管控方案應結合環境質量現狀和環境影響預測章節的結論,對于已經形成一定開發規模的園區,優化調整時應充分考慮開發區已經形成的企業布局,在環境空氣污染物高濃度區適當提高準入要求,低濃度區適當降低準入要求,在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區則應實行限制準入等措施。針對園區內的敏感目標,可通采用軟件預測反向推導出對其所受到的廢氣污染影響主要來自于哪些地塊,進而對這些地塊上的現有企業提出更嚴格的環保要求,對擬引進的項目提出更嚴格的準入要求。
由于每個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產業布局、開發目標都迥然不同,規劃環評應突出園區的產業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合園區實際的準入要求和詳細合理的負面清單,切不可簡單仿照其它園區的產業準入要求,影響規劃環評準確性。
四、空間管控邊界應固定化、可視化
規劃環評的空間管控的邊界應盡可能依托廠界、道路、河道、管廊等現實的物理邊界,實現固定化和可視化,避免出現穿越企業廠區或廠房的情況。如前文所述的“計算方法”發布實施后,規劃環評可在計算得出結果后,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計算方法”所許可的浮動范圍內,選擇現實的物理邊界作為產業控制帶的邊界,避免不合理邊界對企業和園區日常環境管理造成影響。
五、加大公眾參與力度
除了現有程序上的信息公開以外,建議加大對園區規劃環評的宣傳,讓更多的公眾了解規劃環評的內容和作用,并將意見征集對象擴大到園區企業,尤其是規劃環評空間管控方案所涉及企業和居民的意見。只有保證他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公眾參與才是充分的、全面的、有代表性的。
公眾參與的形式同樣也可以多種多樣,可以邀請相關管理部門、環境保護領域專家、園區主管部門、園區企業代表、普通民眾代表共同參與座談會,積極利用基層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交流園區現有的生態環境問題,探討規劃的優化調整建議,不但可以保證公眾的知情權,也可以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作者:曹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