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櫻花林、千畝油茶園,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十字鎮新和村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如何以田園產業振興推進鄉村振興,以村莊規劃引領鄉村建設?文章在村莊規劃實踐基礎上,重點從抓契機、研現狀、謀發展、守底線、育產業、重支撐、提品質幾個方面來展開,以期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田園觀光+康養度假”新和模式。
1抓契機:謀劃新篇,立足鄉村振興
國家層面: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村莊規劃進入新時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省級層面:省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村莊規劃作為重要抓手和實施路徑。調整優化村莊用地布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設用地;推進“空心村”治理和舊村改造,在留足村民必需的居住用地(宅基地)前提下,其他土地可依法用于發展二、三產業。
安徽試點“進城落戶村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相關政策措施提出:鼓勵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新產業、新業態和融合發展項目。支持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規為農村村民住宅、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提供土地保障。鼓勵農村村民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依法依規轉讓宅基地,試點推進通過多種方式鼓勵進城落戶的村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穩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整治區域內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的,確保新增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調整面積的5%,整治驗收后騰退的建設用地,在保障試點鄉鎮(村)農民安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等用地的前提下,重點用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研現狀:反思困境,梳理各方訴求
2.1現狀分析
2.1.1理現狀
低丘緩坡,山塘鑲嵌,呈現皖南風情。皖南地區獨特的低山丘陵地形,平整遼闊的同時地形微有起伏;在東部廣袤農田中,每隔一段距離會有幾株中小喬木組成的植物組團。疏林茶園,山花爛漫,植被特色凸顯。規模苗木栽植業與農業發達,東北部千畝櫻花林一枝獨秀,百畝紫薇、玉蘭、海棠、桃花交相輝映,西北部山茶林與松林形成獨特地形肌理,中部油茶基地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南部周邊有成規模的白茶、桂花等植被,東部油菜花、煙葉種植面積龐大,新和中心村荷塘中更是栽有百畝荷花。
2.1.2析優勢
(1)有自然環境。地處丘陵山區,全村山清水秀,有大小水庫、池塘數十個。
(2)有產業基礎。擁有康龍緣油茶基地、天子粉絲廠、綠化苗木、優質煙葉,村企合作共贏。
(3)有旅游資源。擁有郎溪古八景之一的“石澗春和”、千畝櫻花林,聲名鵲起。
(4)有區位條件。新和度假區范圍與一地六縣合作區相鄰,與廣德市毗鄰。
2.1.3梳困境
(1)產業鏈不完善。產業不成體系,采摘、農家樂、民宿等體驗式旅游缺乏,文化游、康養游憩亟待開發,缺少品牌效益,有人”流”無人“留”。
(2)供地矛盾突出。居民點分散,部分自然村空心化,產業建設用地缺乏。
(3)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壓力大。生態紅線占比大,基本農田指標倒掛嚴重,現狀用地指標制約鄉村未來發展。
(4)轉型升級動力不足。依賴于政府的不斷“輸血”,村莊內生動力不足。
2.2各方訴求
2.2.1政府訴求
落實上位管控要求,明確用途管制規則,落實一戶一宅政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2.2.2村委訴求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田園觀光游;提升鄉村風貌,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宜居村莊,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2.2.3企業訴求
擴大企業規模,建設產品加工、倉儲基地;結合油茶基地打造三產融合的油茶莊園康養度假區;有支撐企業發展的政策和可支撐產業發展建設的用地。
2.2.4村民訴求
滿足安置建房需求,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完善配套設施(停車場),解決農田水利問題。
3謀發展:精準定位,聚力多元施策
3.1發展定位與目標
3.1.1總體定位
依托新和本底優勢資源,以田園農林景觀為底色,以鄉土生活為主色,以“千畝櫻花”“千畝油茶”為特色,大力發展苗木種植與觀光旅游,構筑集“花海觀光、田園體驗、康養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村”。
3.1.2形象定位
本項目定位為“田園花海、石澗春和”。
3.1.3發展目標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生態文明時代“鄉村振興-省級樣板”,在國家戰略和地方資源雙層作用下,將新和村打造為“兩山”理論、“三美”模式實踐區、對標滬蘇浙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省級旅游度假村、縣級村莊農林產業新示范。
3.2村莊分類及發展指引
3.2.1村莊分類
根據《安徽省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指南(試行)》,按照發展趨勢,行政村分為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搬遷撤并類、集聚提升類、其他類五種類型,結合村莊區位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新和村定位為集聚提升類村莊。
3.2.2發展指引
規劃重點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升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鼓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支持農業、手工業、休閑服務業等專業化村莊發展。
3.2.3自然村發展趨勢
通過入村走訪調研,對現狀各自然村人口發展、交通區位、設施配套和防災減災等方面進行分析,預測各村民組發展趨勢,指導規劃新和村各自然村發展分類。根據村莊發展需求,計劃對張村、方村、楊沖、何村等部分空心化、較分散的住戶進行搬遷拆并,擬拆并93戶,可騰退5.18hm2建設用地指標。
3.2.4發展規模預測
(1)人口規模:鄉村振興之中重要的一個內容是產業振興,隨著新和村資源向產業的逐步轉化、城鎮化資本向鄉村逐步反哺、國家鄉村振興政策支持,未來將不斷吸引回村人口。此外,新和村旅游發展對人口吸引力的積極作用也在不斷增強,參照景點數量、面積大小類似的鄉村,預測未來年旅游服務人口在10萬人次以上。
(2)用地規模:統籌考慮村莊建設、產業發展需求、基礎設施安排等,重點考慮已批項目、安置區建設、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用地等。其中產業用地重點考慮油茶產業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包括配套的旅游服務設施、民宿、停車場等。
4守底線:管控全域,優化空間格局
4.1生態保護空間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為368.32hm2。
4.2生產空間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6.20hm2,規劃期內新增耕地8.06hm2。主要通過林地、坑塘水面及農村宅基地等復墾增加。
根據核實整改原則,永農基本農田中需為現狀穩定耕地。
至規劃期末,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18.52hm2。原劃定永久基本農田469.68hm2(凈面積為452.42hm2),較原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減少133.88hm2。
4.3生活空間
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79.50hm2。與現狀建設用地規模79.78hm2相比,減少0.28hm2,用地更集約,布局更優化。
宅基地復墾主要分布在張村、興吳及其他零散老舊宅基地。新增建設用地主要位于團結安置區、油茶產業基地、中心村村部及石曹水庫附近。
5育產業:盤活存量,補齊要素短板
5.1產業發展需求
5.1.1品牌構建
發揮新和村櫻花、油茶等主導產業品牌效益,貫徹“一村一品”政策,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花卉、油茶種植園,構筑新和產地品牌。
5.1.2產品優化
現狀游覽方式單一,且郁閉性強,現有花期短,時令性明顯,花期一過旅游業態發展難以為繼,農產品產業鏈不長,產品級別不高,需完善產業鏈。
5.1.3配套升級
作為生態旅游度假村,新和村旅游配套設施(如停車場)缺乏,旅游環境急需升級。
5.1.4企業引入
在現有旅游資源基礎上,引入旅游運營企業,針對村內部旅游潛力資源進行開發。
5.1.5村民參與
規劃建立村莊層面統一運營的平臺,考慮農民致富訴求,鼓勵村民入股,共同享受村莊產業發展的集體紅利。
5.2產業發展模式
依托現狀花木、油茶產業基礎,明確新和以田園花海為主導產業,做優、做強主導產業,配套發展康養度假產業,以旅游產業設計為核心,打造“花海觀光+田園體驗+康養度假”主題,升級農產品服務+商貿物流配套,形成特色產業鏈,帶動項目協作,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構建新和村新“造血”體系。
5.3產業分區布局
整合現狀、一產繁榮、“接二連三”、農旅融合,合理布局產業項目,盤活閑置用地,形成“一軸、一環、五區”的分區布局。
5.3.1一軸
三美鄉村景觀軸。
5.3.2一環
花海游賞綠道。
5.3.3五區
具體為花海觀光區、油茶莊園區、多彩田園區、美食休閑區、民俗風情區,如圖3所示。

圖3產業分區示意圖
(1)花海觀光區(四季漫花林):依托現狀千畝櫻花林的影響力,大力挖掘新和花卉苗木旅游發展潛力,形成集花卉苗木生產、銷售、觀光于一體的產業鏈,使之成為新和旅游發展的拳頭產品。規劃包括生態保育在花林里布置主題、趣味景觀小品、攝影觀景臺,利用短視頻等新媒體推廣,打造網紅拍照打卡地。
(2)油茶莊園區(茶香飄莊園):依托現狀康龍緣油茶種植基地大力發展以生產示范為主,兼顧研學教育,拓展康養度假,逐步建設成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示范園。結合滿園油茶花,流動的水系,網紅打卡點,散落的山地車,亟待開發的荒坡地,規劃包括特色民宿群、風車水塔、油茶基地、森林氧吧、科普研學、茶園戲臺、宿營地、油茶博物館等。給周邊快節奏都市生活的人們提供休養身心的康體療養場地。
(3)多彩田園區(農耕綠田園):依托良好的生產環境,強勢打造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和引進高效多元農業,建成特色種植區、綠色食品加工區(天子粉絲),并引入農耕體驗、農場研學,整合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樹新和村農產品品牌。規劃包括大地景觀、農耕展覽、農耕體驗、秋實莊園等。
(4)民俗風情區(花漾美村落):依托較好的地貌特色及村落格局,以石曹中心村為重點,通過對荷花塘及周邊濕地的“石澗春和”景區恢復,打造禮堂、古樹、石曹水庫等景點,吸引游人,引導民宿及鄉村旅游發展,實現鄉村經濟增長。規劃包括民俗體驗、鄉村戲臺、鄉村民宿、水庫花海等。
6 重支撐:拉伸骨架,完善配套設施
6.1 道路交通
規劃打造三級道路體系(圖5):村莊主要道路、村莊次要道路和支路。
村莊主要道路:縣道001,對外連接周邊鄉鎮,并通往西側新和旅游度假區,串聯村內主要居民點,打造新和村主要旅游線路。村莊次要道路:新增并拓寬部分村道形成環形道路,串聯周邊居民點,作為新和村的次要旅游線路。
支路:組織田間產業道路及櫻花園、海棠園觀賞游線路,油茶莊園游線路等。
停車場:在團結安置區出規劃一處集中停車場,沿彩虹路設置路邊停車場,以滿足游客的停車需求。公交站:結合現狀已有2處公交站,沿彩虹路在何村組規劃新增1處公交站點。

圖5 道路交通規劃圖
6.2 公共服務設施
區域共享,查漏補缺,按編制指南和相關導則,結合現有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新和村旅游產業、衛生服務等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益。
7提品質:整治環境,優化村莊風貌
7.1 全域風貌指引與管控
生態涵養風貌區:新和村域范圍北端位于揚子鱷保護區緩沖區,禁止在揚子鱷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以生態風貌保護為主。
園林觀光風貌區:以櫻花為主導,各種花卉苗木形成花海風貌區。
生態農業風貌區:通過品種搭配營造大地田園景觀,融合觀光旅游項目,建設步道、生態驛站等服務設施,呈現鄉村田園風光的農業風貌區。
生態康養風貌區:依托背林面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油茶園,水系,營造生態康養風貌區。
鄉村人文風貌區:以居民點環境提升改造為主,對建筑風貌進行管控,保護村落傳統格局,引領新時代皖南鄉村特色風貌。
7.2 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作為郎溪古八景之一的“石澗春和”所在地,已豎牌為市文保單位,古為游覽勝地;村內河道為古時京杭運河漕運的支運;農田肌理保存完好并形成規模;水庫池塘數十個,大如駱村水庫碧波蕩漾,小至村中荷塘幽靜秀美;現有百年樸樹、橡樹,規劃加強對現存的古樹名木維護與保護,以及對周邊環境的保護,嚴禁砍伐。

圖6 櫻花林實景圖
8展望
鄉村不僅僅是鄉愁,更是未來,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老有所養、幼有所樂的場地。規劃在現狀分析、目標戰略、產業布局基礎上,做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分區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村莊建設與風貌引導,設施配套與公共安全等方面內容。結合村情民意,大力發展花木種植、康養度假游,努力打響“櫻花”(圖6)、“油茶”等品牌,奮力打造“三美”新和旅游度假村。(作者:游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