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
在我國恢復基礎建設開始后,就有了成片的工業區開發。工業區的建設當時是按照門類來分的。
20世紀60年代
衛星城鎮理論引進中國以后,又開始了結合衛星城鎮建設的公園。當時工業區建設主要是解決舊城工業的疏解,使工業與生活互不干擾,但也存在很多問題。當時的指導思想是生產第一,生活第二,所以雖然生產配套比較完備,但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差,所以造成很多原來老城居民不愿意到新城區,造成新城與老城之間的通行矛盾。
文化大革命時期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工業區的建設基本都停下來了。這個時候由于國家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的指導思想,將很多工廠從沿海城市搬到了內地,就是所謂的三線工程,這些產業為內地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動力,但是生產成本提高,生活條件更差,很多企業是從戰爭的角度建設和布點,而不是從生產的角度考慮,所以其效益體現得不多。
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就有了園區的概念。園區就是在原有工業區的基礎上把生活區與工業配套好,生活區主要是為產業配套服務。這個階段在上海建成的園區就比較多了。一些老的工業區在發展過程中起了變化,也把原來的工業區向園區發展,比如原來的寶山鋼鐵工業區也向園區發展。在這個階段,工業園區的規模越做越大,甚至達到上百平方公里。主要原因是80年代以后,商品經濟的引入,我國城市土地政策的開放,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城市,在各個城市之間展開了博弈,拿土地換產業,地價非常低,甚至零地價。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這種競爭變成了惡性競爭,全國各地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工業園區,而且規模越做越大,遠遠超出了城市合理的工業比例。這個階段的工業園區的發展也可劃分為兩種類型,一個是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配套相對齊全,規模比較大。另外一種叫高新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因為高新技術相對污染比較小,就業率比較高,投入產出的效益比較好,所以幾乎每個較大的城市都搞高新技術開發區。但是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只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不是想建就能建、建多少都行的,它需要很多條件。目前
從工業區變成產業區以后,產業的門類更加齊全,相對來說結構也更加合理,配套也更加完整。
現代產業區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原來的工業區主要是根據建設項目來運作安排的,以一個主要的龍頭企業為依托。比如說大的電廠,它的周邊不會有太多的下游產業,污染也很嚴重,廢棄煤渣很多。80年代以后,電廠的技術大大提高,人員減少,廢棄煤渣成了很重要的建筑原料,過去煤渣要很大的堆場堆放,到了現在煤渣一出來就立即運到煤渣水泥制造廠,成為重要的生產原料。類似的比如一些冶金企業在冶金廢料中提取新的原料,所以漸漸地很多企業根據“食物鏈”來進行布局,原來的廢氣、廢水、廢料都變成新的建設原料,形成了所說的循環經濟。
現在產業規劃也與過去不一樣。現在的產業集群中,一般除了主導產業以外,還有很多面向市場的配套產業。如嘉定汽車工業園,它除了龍頭企業——上海通用汽車外,還有很多汽車配套的制造產業,比如說輪胎制造、汽車電子儀表等。這些企業大部分為中小型企業,由于專業分工非常細,且規模不大,它們對市場的反應很快,能跟上市場變化的需求,所以在現代產業園,這種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組合、不同產業的集成和延伸,是一個顯著的特點。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生產與商貿的結合,也有了較理想的效果。現代產業區的規模較以前工業區的規模要大,很多產業園區與相關的產業辦公、商貿集群有力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趨勢。還有一個趨勢,就是產業園跟產業職工的生活結合在一起。
產業區控規編制
產業園規劃中,配套非常重要。在過去,配套的指標難以確定,因為各個不同的產業園的主要配置不完全一樣。比如說鋼鐵為主的產業園,因為工廠的環境污染相對比較厲害。其生活服務就相對集中在另外一個區域配置。也有一些別的產業,在工廠附近配置生活區、工人宿舍區。規劃控制指標并沒有從不同產業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產業配套,包括生活配套。
在傳統的工業區規劃中,常用的指標,如容積率指標在工業區規劃中不是非常合理。有些工廠像服裝廠、儀表制造廠,它的廠房建筑往往可以是五層六層,所以它的容積率相對是比較高的,但是有一些大型工廠,像鋼鐵廠、車間、鍋爐設備的高度就20-30m,雖然它的容積率比較低,但是它的覆蓋率和它的體積不小于儀器儀表和服裝類型。容積率在產業區的規劃中要針對不同區域和不同功能來進行研究,規劃的時候,在很多企業類型不是很明確的情況下,很難來制定合理容積率的強度。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土地的基礎設施投入與它的產出比。另外,可以用強制性的非生產性用地面積來控制工業區的規劃,比如說對綠化、道路這些指標進行規劃控制可能更加合理。
關于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園區必須和市場協調,并要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與周邊的環境和交通密切結合。楊浦那個創意產業園周邊還全是工廠,它的選址就有問題,沒有集聚的消費人群就很難搞創意產業。創意產業一般都是在原有生活區,或者是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因為在這個區位物業相對較低,交通比較方便,而且市場相對也比較大。
我們可以將市場產品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大規模快速生產的產品,它有個特點,在市場上同一產品有相當大的量;另一類就是昌邑產業,它主要以人工服務為主。它的發展來自于兩方面動力,一個是隨著物質產品的豐富,很多人開始追求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的消費產品,對創意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多;第二個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二產業所需的人員和空間都大大節省,更多的人能參與到創意產業。
中機院認為產業園區規劃,應該注意到城市產業發展的這些新特點,因為創意產業園的空間要求比較小,但這些企業要有一定的集中度,對區位的要求也比較高,規劃應引導創意產業空間的集聚,因勢利導其空間的流向,對這些空間作出相應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