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了解沿邊口岸經濟發展情況, 探索進一步加快提升沿邊口岸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路徑, 筆者深入廣西東興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區、邊貿加工企業、沿邊村屯等進行調研, 并充分學習借鑒相關沿邊地區口岸經濟發展經驗, 探討新時代提升沿邊口岸經濟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一) 憑祥以“口岸+”推動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
憑祥是廣西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近年來, 憑祥不斷加大沿邊開放開發力度, 加快升級和完善軟硬件設施, 深入推進“口岸+”建設, 加快從“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型升級。2018年, 憑祥推進邊貿轉型升級的典型經驗受到了國務院通報表揚。其主要經驗和做法為:
一是加強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憑祥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加快推進一批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和口岸聯檢設施建設, 友誼關口岸貨運專用通道改擴建項目 (中方段) 、中越浦寨———新清貨運專用通道建成通車, 憑祥鐵路口岸升級改造工程 (一期) 竣工啟用, 浦寨進境糧食指定查驗場所通過驗收, 口岸承載力不斷提升, 邊貿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二是積極探索創新口岸通關模式。在友誼關———友誼口岸率先探索推行“兩國一檢”新型通關模式, 目前正加快推進軟硬件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智慧口岸”建設, 完成友誼關口岸公共服務平臺系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 實現了保稅業務和口岸業務“一單多報”, 大大縮減了報關報檢時間;加強友誼關口岸貨運通道電子通關系統建設和維護, 使貨物通關時間壓縮三分之一。
三是突出抓好綜合保稅區建設。充分利用憑祥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 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 成功引進了全區電子科技產業龍頭企業———廣西三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落戶。憑祥綜合保稅區是廣西唯一連續五年貿易額突破千億元的重點園區, 榮獲“2018年全國優秀物流園區”稱號, 進入保稅區的企業進出口總額在全國10個沿邊綜合保稅區中排名第1。
四是大力實施“口岸+”模式。通過大力實施“口岸+”建設, 培育做大邊境經濟新業態。堅持以“前岸中區后廠”發展模式推進“口岸+加工”, 推動形成以加工擴大貿易、以貿易帶動加工的產業鏈。依托區位優勢, 推進實施“口岸+商貿物流”, 已開通3條國際物流線路。圍繞出境游, 推進實施“口岸+旅游”, 加快中越友誼關———友誼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
五是大力培育發展一批專業市場。圍繞用好用足東盟資源優勢, 重點加快推進紅木城、輕紡城、水果城、邊貿城、跨境電商產業城等“五城”建設, 努力形成“一岸一品”“一市場一品”的發展新格局。
六是充分利用跨境勞務紅利。大力推進跨境勞務合作試點, 啟動憑祥境外邊民務工管理服務中心項目建設, 率先在廣西全區實現跨境勞務合作系統信息化管理, 全年累計辦理跨境勞務手續14.4萬人次, 位居廣西全區第一, 為企業用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9
(二) 新疆阿拉山口市融入“一帶一路”發展口岸經濟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是我國西北最大陸路口岸, 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與哈薩克斯坦的德魯日巴口岸實現了鐵路連通, 東起中國連云港, 西至荷蘭鹿特丹的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在此貫通。2011年, 國務院批準設立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目前, 每年經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歐班列已占我國開行班列總量的近七成, 阿拉山口口岸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黃金通道。阿拉山口主動融入“一帶一路”, 大力發展口岸經濟的經驗于2016年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其主要經驗和做法為:
一是實施“口岸強州”戰略, 重點發展口岸經濟。依托國家賦予的能源資源陸路安全大通道定位, 加大招商引資、城市基礎設施和綜合保稅區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力度, 搭建了一個承接進口優質能源資源落地、加工和落地倉儲的平臺。
二是持續深入優化口岸通關環境。不斷完善口岸通關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堅持“大通關”協調機制, 積極推行關檢合作“三個一”、24小時預約通關等便利化措施。率先在全疆范圍內試點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政策, 實現倉單質押融資, 深入推進口岸通關一體化改革,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使用率達到100%。
三是不斷拓展口岸功能。阿拉山口已獲批進口糧食、肉類、活畜、進境水果、整車、植物種苗指定口岸和國際郵件交換站等資質以及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為口岸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是高度重視綜合保稅區的建設和運營。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建成總部經濟大樓、專家公寓、標準化廠房倉庫、進口汽車展廳等一批基礎設施。獲批實施進口小麥飼料加工、開行國際貨運班列、整車平行進口試點、跨境電商平臺接入海關數據等特殊政策。搭建完成“全球買、全球賣”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 高效快捷的電子商務為口岸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制定并實施綜合保稅區促進股權投資類企業發展、新興產業發展暫行辦法, 不斷優化園區營商軟環境。
(三) 內蒙古探索實施“國外種植+口岸加工”
內蒙古根據鄰國俄羅斯、蒙古國耕地資源豐富和我國人力資源充足、種植技術先進的特點, 探索開展“國外種植+邊境口岸加工”模式, 推動沿邊口岸經濟發展。
一是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鼓勵國內農業企業到俄、蒙兩國發展種植業, 將種植的初級農產品返運回來, 在邊境口岸加工為成品。這既防止了疫病疫情傳入, 規避了質量安全風險, 又利用境外資源帶動了口岸經濟發展。
二是建設邊境口岸加工園區。在二連浩特、滿洲里等口岸建設糧食加工園區, 為境外種植企業返回國內加工提供保障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已成為沿邊口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是科學謀劃口岸功能定位和布局。我國對特定進口產品實施指定口岸政策, 針對相鄰的俄、蒙兩國特點, 內蒙古按照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的理念, 科學謀劃全區各個口岸功能定位和布局。先后在二連浩特、阿爾山、滿洲里、珠恩嘎達布其等口岸分別建設了飼草、糧食、肉類、汽車等9個進境指定口岸, 使其成為帶動口岸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綜合來看, 沿邊各地提升口岸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做到了因地制宜, 根據口岸定位、毗鄰國家情況和自身資源稟賦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并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主要包括:一是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口岸通關能力, 夯實經濟發展基礎。二是優化通關服務流程, 探索通關模式改革, 建設智慧口岸, 不斷提升通關效率。三是加強沿邊產業發展平臺建設, 利用綜合保稅區等平臺, 推動實現商品落地加工, 促進沿邊產業發展。四是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各項支持政策, 不斷推進口岸擴大開放, 完善口岸功能定位和布局。五是依托國家戰略平臺, 深入推進沿邊口岸各項改革,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六是加強與鄰國的合作, 互利共贏推進口岸經濟發展。(來源:朱華麗)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